高考0分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三人行”到新高考:一个“0分”理念的胜利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0

积分

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还清晰地记得,2007年第一次读到蒋多多的“0分事件”时,内心受到的触动。她在2006年试卷上写下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因为人人有不同天赋,老师只有发现学生的兴趣,把他的兴趣发掘出来”——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将多多)

这与我当时自创的“三人行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我的设想中,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在高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学习方向。

(2008年的徐孟南)

为了更生动地展现这个理念,我甚至创作了中篇小说《三人行》,用故事描绘出一幅理想教育的图景:初中老师引导学生向特长爱好兴趣等方面发展,初三学生通过撰写毕业报告来梳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高中阶段根据报告进行选科,实行走班制度,高考使用专业组录取的方式。
(2008年徐孟南博客发表了《三人行》)

时光荏苒,六年后教育改革的脚步悄然临近。2014年,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2017年,第一届新高考考生走进考场。就在2017年,当我亲自站在高考报名现场时,惊讶地发现眼前的新高考模式,与我九年前在《三人行》中构想的方案如此相似。
(2018年的徐孟南)

这个发现不仅让我个人感到震撼,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浙江发行量最大的《钱江晚报》在2017年的报道中写道:“9年前,19岁的徐孟南就曾经设想过‘走班学习’‘选科目考试’‘一年多考’‘按专业录取’等制度。”
(钱江晚报2017年报道)
而素有“中国最具公信力媒体”之称的《南方周末》,在2018年的报道中更是直接对比了两个方案:“2017年11月,他还在自己的微博里做了个表格,将他十年前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与上海浙江刚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做对比,并认为两者‘大体上是类似的’——的确,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
(《南方周末》2018年报道)

如今,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借助像DeepSeek这样的AI,来客观分析2008年《三人行》中描绘的教育模式,与2017年开始实施的新高考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异同。这个跨越了近十年的教育理想与现实改革之间的对话,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启发。(作者:徐孟南,deepseek润色)

附件:
《钱江晚报》当年报道链接:



《南方周末》当年报道链接:官网:https://www.infzm.com/contents/134557?source=131
公众号(后面有附文):https://mp.weixin.qq.com/s/6Bbf8-Thq2VDKm22WrXoFQ



以下为deepseek对《三人行》小说里的教育与新高考的异同点分析: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考0分声 皖ICP备10004957号-2

GMT+8, 2025-10-26 22:16 , Processed in 0.2774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