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0分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64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浅谈中学生的语文观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0

积分

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21:25: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中学生的语文观

                                    语文是思想者的太阳,它的光芒必然孕育出有光芒的思想体。

                                                                                      ——题记


       学子们步入中学的课堂后,人生也就跨入了含英咀华、风华正茂的青春阶段。学习当然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这时候课程多了、识见广了、任务重了、压力也大了,从容之间难免有些忐忑,专攻之余也未免浮躁。然而,学业就是征程,课堂犹如赛场,容不得犹豫,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只有走进课堂、打开书本……
方法就是捷径,效率决定成败,这时期的学子们最要善学、巧学。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吧,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学子们时刻在触摸它,学习它,运用它,学习语文可谓得天独厚,没有理由学不好它。但事实上能够高效学习语文的学生并不多见,语文学情呈现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尤其是具有朦胧文化特质的汉语言文学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因为汉文化最注重意念感悟,讲究心领神会。如果学习的方法路径不对,即使下再大的苦功夫也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当然,只注重方法而忽略了刻苦用功的学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高效语文=技巧+勤奋。这就不能不从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观说起,中学生至少应该树立以下几种学习语文的观念:
一、大语文思想
语言文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集中反映,它的外延远远大于客观世界。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学习者不可局限于书本,是为大语文思想。
语文所集中反映的主客观世界都是以人为中心无限拓展的人文生态体,因此大语文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管你阅读还是作文,是社会交往还是实践活动,其因果是人,主角是人,事、情、景、理、趣无不因人而起,因为人而鲜活、而精彩、而矛盾。因此,我们要用人所独具的慧眼去看大千世界,用人所独具的慧心去洞察社会百态。简言之,学习语文第一要用眼去看,第二要用心去感。所看所感皆着眼于社会生活,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语文的三师两友
1、以生活为师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语文学习者只有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才能够真切感受、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创造生活的价值。因此,我们学习语文要以生活为老师,去关注它、热爱它、体验它、表现它。越是善于体验、关注、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就塑造了他、丰富了他,从而成就着他。因此,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者最直接,也是最好的老师。
2、以名家名篇为师
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习主体不断地积淀和夯实人文素养的过程,这种人文素养的形成又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上的。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的名家名篇以供给学者做精品食粮,那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打烙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以名家名篇为师,即可间接熟悉民族史情,又可蓄养根基,陶冶情操,更可以学到其中高超的作文技法。
以名家名篇为师的关键是精读细品、涵咏精思,从而学习其情感寄托之法,布局谋篇之法,遣词造句之法,气韵意境之法。师法古代名家名篇最忌邯郸学步和食古不化。已经淘汰了的部分历史词勿用,属于古文的语言风格不可学,古名家名篇中有些陈旧的思想不可学,此外都在可学范畴,学得越多越好。
与现代文相比,古代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典范性文章,也是最能够育心育智的精神食粮。毫不夸张地说,学习一篇古诗文,胜过十篇现代文。因此,一个人的文采主要源自于他的古诗文修养。
3、以我心为师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这句话出自《庄子》,可谓“我心为师”学习语文的雏形。

       作为纯粹的一种意识主导的行为活动, 语文学习者只能用我眼去看,以我心去感,以我情去度,以我意去导,才能真正进入阅读和写作的最佳状态,去感物联类而作文,去批文入情而解读。物质的我决定精神的我,精神的我又超脱物我。因此,以我心为师才能最大值洞彻大语文世界的风光景致,从而学好语文。

        我心为师的第一要义是“入心胸”。既要让万事万物走进内心,让外事外物化为情、理、意、趣,最终升华为心灵的动感音符。这也是我们平常所强调的学会感悟。

       由感到悟是学习者心灵自塑的过程,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本过程。语文自塑的过程往往要借助外力,但外力只起导引作用,无法真正操控主体的意识活动。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要聚精会神、触类旁通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境界,只有进入神与物游的境界的人才能领会我心为师的妙用。
      我心为师的第二要义是“出胸臆”,也就是活学活用。读别人的文章能够积极梳理,书本的精华尽情采撷;能够把感悟到的东西借助语言文字表露,世情物态皆可妙化为理想化、形象化的意象、意境。
因为我心可师,所以语文可以跨越。孔融三岁让梨,骆宾王九岁传《咏鹅诗》,王勃十四岁便因《滕王阁序》名动天下,历史上这样的神童着实很多。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懵懂之年便有超常的发挥,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们较常人更懂得“我心为师”的妙用吧。
我心之妙,就在于心思不受限制可任意而为。时下的中学生朋友们学习语文往往陷入一种学段误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按照课程目标行军的人。这样的思想客观上束缚了本可飞扬的思绪情采,极不符合大语文的思想。因此,读别人的文章也好,写自己的作文也罢,只要是心思独到,都可以有精彩的超越。就拿作文来说吧,小学生未必不能写出超越中学生的作文来,中学生未必不能写出叫大学生汗颜的作品来。
4、以语文老师为必备的导友
在学习过程中,语文老师是学生游历语文世界的导游、导友。这一角色主要承担着引导学生入门,督促学生涉猎、蓄养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素养的作用。如果错把导游拜为通师,难免会误人误己。因为,老师的讲解除了出自他心之外,还有很多言不由衷,还有很多力不从心之处。
5、以同学为学友

      要学好语文,学习者不能闭门造车或孤芳自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语文学习要从共同学习中合作、互动,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读写互动,实践升华
语文学习的个人目的应该是蓄养人文精华,形成人文素养,从而较好地发展主观能动性,养成洞察、创意的能力。为了达成此目的,学习的方式必须从书本到生活,必须变学习被动为主动汲取。因此,学习者只有树立以书本为用、以生活为本的语文学习与实践的学习观,才能滋养出语文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学习主体。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并不是那样的。它多以肢解文本,破疑解题为主要路径,刻意模文范意、教条划一的结果必然造成形而上学之下的假而空的学习结果。因此,读和写比任何方式都重要,尤其重要的是要把读写有机结合为学习的一体。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写得好读得就更好。
      语文来自生活,只有实践才能体验生活的真味。因此,除了读与写,语文实践不可或缺。
      通俗的社会实践是指有目的的深入农村、社区或自然中去,走走、看看,听听、说说、做做等社会行为 。具体讲不外乎参观、调查、采访、操作,演讲、介绍、总结、汇报等个人尝试。
      语文课本都有社会实践的内容编排,但学生被深锁于校园,学习被孤立于课堂,真正的语文活动只有书本学习而无生活实践。因此,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离校机会到社会群体中去找寻语文世界最撼动人心的感受点。
四、存真,求善,为美
      学习语文的社会目的至少有以下两点,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丰富社会生活,二是更好地继承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好文化事业。因此,要把学语文与做文化事业统一起来对待,要把握好一个主题思想,那就是弘扬主旋律。这个不变的主旋律就是歌唱、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从文以载道来看语文学习,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塑造人心的过程。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段,一切大而空的文道思想都无足以他们的健康成长,然而文道结合的思想有不能不贯通其间,怎么办呢?我想,在学习过程中把教人存真、教学生为善、引导他们追求美的境界都是能够做到的。
      我们所选择的语文教材里的篇目无不是体现着真善美的人文光辉,只要引领他们用真情、善心、美意去解读文本,去表情达意,便能够把这一思想作潜移默化的植入。
       总之,语文是思想者的太阳,它的光芒必然孕育出有光芒的思想体。会思会想,多思多想,如此般日久天长,语文的大世界便任你自由驰骋。祝每个学子都成为语文学习的能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匿名  发表于 2012-9-4 23:10:28
Knocked my socks off with knowedlge!
回复

使用道具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板凳
发表于 2012-9-6 19:30:48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阿,我非常高兴











校花的贴身高手
超脑黑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考0分声 皖ICP备10004957号-2

GMT+8, 2024-5-12 06:03 , Processed in 0.0777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